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芒康 / 旅游芒康 / 景点介绍

千年盐田 不老风景

2019年01月21日 12时28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古时藏民因为地域关系,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西藏自治区不产茶。而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西藏自治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QQ截图20190121122859.png

清代藏族贵族使用的酥油茶具,茶杯为翡翠质,杯托和杯盖以黄金制成,工艺十分考究,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茶马古道贸易忙

在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QQ截图20190121122937.png

茶马贸易的重要通路——茶马古道,是以川滇藏三角地带为中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方式,延伸到中国内地和西藏自治区,以及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道路网。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明古道。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不断进行,茶马古道为其提供了场所和路径,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联起来。

昌都盐井好风光

在茶马古道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古镇,记录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展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昌都市的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被称为“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昌都芒康县的盐井乡是一个无论文化上还是地理物产上都非常独特的神秘之地。

QQ截图20190121123000.png

芒康古盐田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是世界上独有的、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盐业遗产。目前当地村民仍以制盐、销盐为生,因此,古盐田是一种原真性的“活态传承”,是十分具有保护价值的世界级文化奇观。芒康古盐田现有3591块,面积约为19631平方米,分布在澜沧江两岸2公里的狭长地带。

QQ截图20190121123031.png

盐田是在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就是江边的盐卤水井,盐民们用木桶从井中打上卤水,背来倒在各家的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分蒸发,结晶成盐。

澜沧江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为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恰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所以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藏族人喜欢在酥油茶里放盐,有“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的谚语。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维持生计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QQ截图20190121123052.png

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吕司铎兴建的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在持续使用的教堂,是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的罕见结合。内部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而外部却是藏族民居的常见式样,只有外墙正中的十字架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教堂。其所在的上盐井村不到一千名村民,是天主教信仰的主要人群,他们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圣经》。

QQ截图20190121123120.png

风格杂糅的盐井天主教堂

天主教为这里带来了不少异国风俗,而另一方面,与藏文化的长期融合又呈现出别样的意趣。过圣诞节时,教堂会邀请当地藏传佛教刚达寺的寺主、僧人以及村里的信佛群众前来聚会。教民们在教堂里做完弥撒后,和被邀请者一起跳当地人喜欢的弦子舞。而刚达寺在每年过“跳神节”时,也会邀请神父及其教民去观赏寺庙僧人所跳的藏传佛教的“跳神舞”。教堂还自酿红葡萄酒,制作工艺是当年法国传教士留下来的。多年来,各宗教信仰之间可以自由通婚,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一直和谐共存于此。

QQ截图20190121123150.png

天主教堂之外,藏传佛教的白塔又赫然矗立

佛陀、基督的智慧和慈悲的光环,在这个深山小镇里融为一体,教化人心,造福世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亮点。纳西族、藏族、汉族和天主教的文化在这里和平共处,更是形成了交流融合的和谐氛围。“桃花盐”高产的春天,不妨去昌都盐井看看,感受一下雄奇的自然风光和交融的文化景观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