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芒康 / 历史沿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井古盐田

2015年03月19日 03时1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芒康盐井古盐田.jpg

盐井盐田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纳西民族乡政府南面500处,纳西民族乡和加达村境内澜沧江东西两岸,背靠和面对达美拥雪山,与曲孜卡乡温泉相邻。北纬29°02’34’’,东经98°35’51.6’’。距离县城约110公里,海拔高度2270米—2360米。盐井古盐田气候温和宜人,属于高原温带季风性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3.2℃,年均降水量458毫米。常住人口1万多人,平均产盐250万斤——300万斤,这里居住着藏、汉、纳西等名族,藏族、纳西族占98%。

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境内的澜沧江两岸,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下盐井(布顶)盐田遗存,隶属纳西民族乡纳西村,位于澜沧江左岸,最上层距江边约120米,高出江面约70—100米左右,面积约3万平米;第二加达盐田,隶属纳西民族乡加达村,位于澜沧江右岸,最上层距江边约95米,高出江面30米左右,总面积3.5万平米;第三盐井(色曲龙—雅卡)盐田,隶属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位于澜沧江左岸,南北长445米,东西宽约95米,总面积约3.5万平米。由于土壤原因东岸产白盐,南岸产红盐。

盐井盐田为支柱式木棚结构,以木头以支柱,在几根木柱上搭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木结构顶棚,在其上面再铺盖碎的草本植物,再铺上旧盐田下挖出的泥土,形成小块盐田,在泥土上倒上从澜沧江卤水井背上来的卤水,晾晒干后便有一层盐。此种木棚结构在靠近澜沧江边的坡上重叠建设,便有了古盐田。

盐井目前生产盐有一个乡,即纳西民族乡。盐井的盐产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盐井盐业生产是目前全国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制作工艺与一千多年前唐朝时的作业方式一样,从唐以来未有变化,时代传承,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原始的,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质的背水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属于纯天然的风干结晶成盐。

盐井盐田是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这里的盐至今仍然销往周边各地,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对古“茶马古道”的运盐起到重要作用。盐井盐田是人类盐文明历史上的一大奇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独特而原始晒盐工具,被称为盐井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而通过盐业的对外交流,使芒康成为西藏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使芒康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据传说唐朝时期这里就开始制盐,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承袭着千年的制盐方式方法,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制盐史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茶马古道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史料价值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盐田是西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宝库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盐田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高原人民生活必需品也是高原雪域人民历史文化的见证。全国各大媒体乃至世界知名媒体在盐田拍摄采访中记者们无不对盐田内涵感到震惊,盐水、盐井、盐田、盐民、河谷、村庄、农田、古道、马帮、人文、历史、文化、习俗、感情、情怀等等冲击着现代人的观念,这里诉说着高原、诉说着雪域、诉说着自然、诉说着历史、诉说着文化、诉说着人民、诉说着情怀,使人联想到回归、自然、纯朴、纯洁和纯真。

在盐井盐田,可以看到;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的斜坡上,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平房式的建筑物,房顶上铺盖着一层层雪白——晒出来的晶盐,这就是盐井盐田。走进盐井盐田,盐民们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送着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一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风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谓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溶为一体,产生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

历史上记载的盐井盐田

盐井的盐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萨尔王的故事《姜岭之战》中就有记载。距历史考证的唐朝时期就有晒盐的历史。在刘赞延的《盐井民国志》中记载:盐井盐田,系澜沧江两岸下有底泉,以石砌坎,就山坡架木为畦,上铺寸厚之黄土,以人汲水倾于畦内,见风成盐。每日一人可晒净盐三十余斤。盐呈红黄两色,食之味浓。此盐销于康南及迤西数十县。设有局征税,每一百二十斤为一驮,税钱八钱,一年计交有五万两有余。遂题一诗以记事:

沧江水灏淼,中蕴泻盐水。

通咸海,翻来喷大川。

低霭护,修绠汲兰田。

怜民苦,随风并日煎。

是盐井盐田的真实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